生命课堂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教育部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赏识生命、激励生命、成就生命—“生命课堂”与罗森塔尔效应解析

发表时间:2019-10-31 11:31作者:夏晋祥

(一)从一则真实的案例说起

深圳市科学高中是一所深圳市政府创办于2012年3月1日的中国第一所科学高中,旨在培养以数学、工程、技术见长的创新型高中学生。深圳市科学高中从它创办开始,就和深圳中学密不可分,紧密依托深圳中学优秀的师资、课程及管理优势,并且在创办之初,就和深圳中学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即深圳市科学高中在创办之初的前三年,每年将在全市录取的中考成绩排在学校前30名的学生,全部委托深圳中学培养,三年高中教育结束后,又全部回到深圳市科学高中参加高考。当年深圳中学和深圳市科学高中达成的这一战略合作协议,政府、学校、家长、学生都非常满意,并且都充满期待!但是,让所有人大感意外的是,三年过后,人们充满期待的结果并没有出现,相反,深圳市科学高中第一年送去的36名学生(应一些家长的强烈要求,这一年多送去了6名学生),经过深圳中学三年的全过程培养后,他们在高考中的成绩,没有一个进入深圳市科学高中当年全部参加高考的学生高考成绩的前30名,而在三年前的中考中,这36名学生的中考成绩,却是三年后这所学校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成绩的前30名呀!第二年送去的中考成绩排在全校前28名的学生,经过深圳中学三年的全过程培养后,他们在高考中的成绩,也只有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进入深圳市科学高中全部参加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的前28名,其它学生的高考成绩全部排在了全校学生高考成绩28名之后;第三年送去的中考成绩排在全校前24名的学生,经过深圳中学三年的全过程培养后,只有一个学生表现非常优异,成绩远远超过其它同学,其它的表现为非常一般,高考成绩全部落后,没有进入深圳市科学高中全部学生高考成绩的前24名!

(二)“生命课堂”与罗森塔尔效应解析

1、生命课堂归因分析

    “生命课堂”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健全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1]

   生命课堂的本质就是以生为本。在价值观上,生命课堂强调教育教学的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把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当成人的最高目的。生命课堂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等健全心灵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生命课堂强调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将火点燃,倡导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内在的潜能,激发学生自己去“自学”!生命课堂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在教学结果上,生命课堂在强调掌握知识(学会)学会学习(会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爱学)。[2]    “爱学”是学习结果与学习体验,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生命课堂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没有兴趣到有兴趣的变化上。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命课堂推崇赏识生命、激励生命、成就生命,倡导教师去积极创设情境,去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去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去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精神力量的成长,使学生成为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具有健全人格和伟大精神力量的人!在生命课堂教育下的学生,自卑的将变得自信、孤僻的将变得开朗、悲观的将变得乐观、不爱学的也将变得爱学……

    而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育价值观上,重视知识重视分数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特别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启发激励少灌输多;在教学过程上,知识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教师只负责“教”,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欣赏、充满期待;在教学结果上,重视“学会”、重视“刷题”和考试,重视分数和成绩!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为了单边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校”成为了“教校”。传统的应试教育虽然忠诚于知识,但却忽视了人的实际需要;追求教师教学的可操作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社会的科技体制理性,却没有了师生的精神交往。其结果,是“教”走向了其反面,成为了“学”的阻碍力量。使课堂教学逐渐教条化、模式化和静止化,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学生的情感被忽视,生命的灵感被抽象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3]
    试想想,一群刚刚被录取到这座城市一所一般中学的中考成绩在这所学校最拔尖的学生,来到这座城市中考录取分数最高的学校后,他们将会遇到怎样的窘境:他们的成绩在学校是最差的,并且还不是差一点点,而是这座城市中考录取分数最高的学校与中考录取分数处于中游学校的差距!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在全国、全省、全市、全校上下都在抓高考抓应试抓成绩的大氛围下,在这所集中了全市中考考试成绩最好学生的学校里,这群学生是不会有很多关注的、是不会有很多激励的、是不会有很多期待的……再加上他们本身的一些不足,就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失望、焦虑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而留在原来学校的中考成绩在他们之后的那些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很多关注、很多激励、很多期待下,必定是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立、越来越自强,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些,则“教”就可以不教了,学生的成绩也将越来越好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所以就不难理解,一所普通中学中考录取成绩排在前36名的学生,经过名牌中学三年的全过程培养后,他们在高考中的成绩,没有一个进入这所普通中学学生高考成绩的前36名,他们全部落后了!导致这种结果是因为,从客观上来看,他们被忽视至少是被轻视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主观上来说,他们自卑、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变得越来越不会学、越来越不爱学了!

2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解析

古希腊有一则这样的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欣赏、激励和期待能产生奇迹。【4】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欣赏、期待与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期待与激励,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欣赏他、期望他、激励他。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文中所举案例也充分说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受老师欣赏、期待与激励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与此相反,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自卑、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还有的从此变得一蹶不振……

(三)启迪与建议

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人存在的意义恰恰就在于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教育的真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人-物”关系,而是“人-人”关系、“你-我”关系,否则就会陷入把一方当作物来操作的境地。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构筑知识和人生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现实的交往互动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智慧的过程。但现实中“异化”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只是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师生的课堂生活变得单调、压抑、沉闷,缺乏应有的师生生命活力。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和建议:

1、学生,自信是成功前提

    自信是人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因为自信,所以才会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才会坚持到底,直至实现自己的目标。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不畏失败,不怕挫折,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大,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自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可以改善恶劣的现状,实现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果。充满自信心的人是人生的胜利者,所以,学生要想搞好学习,首先要培养自信心。自信是帆,没有它,人的追求之舟就会于浩淼的理想长河里搁浅,成功的前提是相信自己,如果能相信自己,那么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

    自信心的获得路径,主要有主客观二个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说,是主体成功经验的不断获得。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的抱负层次是与他的成功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抱负水平就越高,期望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大!反之,则相反,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少,他就将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将缺乏自信!从客观方面来说,是社会客观环境的期望与评价(对学生来说,尤其是父母与教师及权威人士),期望与评价越高,则主体的自信心将越高,反之,将越低!

    普通学校中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来到中考成绩都比自己优秀很多的名牌中学后,从客观方面来说,学校与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期望与评价都将大大降低;从主观方面来说,开始他们的成功经验肯定不多,甚至是越来越少。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一旦自信心受到巨大的打击,要想恢复就很难了。而一旦缺乏自信,人就会在困难面前越来越失去勇气和动力!

2、教师:激发学生是关键

    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将火点燃,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内在的潜能,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也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事实正是这样,教师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学生便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一种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它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规律;而作为艺术,它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善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很多方法,归纳起来包括:一、语言的激励: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语言的赞美和鼓励。青少年学生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学中,教师和同学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会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期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恰当的评价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让学生感受如沐春风,感受愉悦。二、问题的激励:一个富有挑战性、新奇刺激、意境高雅的问题,对于激励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己内在的潜能,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三是“爱”的激励: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爱是走进学生最近的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学生美好情感、健全的心灵的形成,是依赖教师同样的东西,即教师必须也具有美好的情感、健全的心灵,即教师的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在有声无声中影响、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人把感情比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教师用关怀、爱来沟通同学生之间的感情关系,通过爱的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扉,达到通情而达理的目的。可以这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对学习、生活、他人、社会、祖国的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老师的情感,所以柳斌同志说:“‘育人以德’是重要的,‘育人以智’也是重要的,但如果离开了‘育人以情’,那么‘德’和‘智’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5]师生之间良好情感的形成,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学民主、以情激情、以美激情。

3、家长:适合孩子才最好

   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

    俗话说:“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尝试了,感同身受以后,才能知道适合不适合自己。
  任何事物都一样,包括植物,如果强行把南方植物移植到北方,那只能有一种结果,就是因为不适应而不能成活,必须因地制宜,适合环境才行。
  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发展理想,所以我们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那就是最好的。也是自己愿意去付出努力去做的,这样才会有好的心情和对美的追求。
  现实里,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素质不同,每个人的人生也是不可相互模仿和复制的。即使是那些成功人士的模式,那些成功的理论,最后,都必须是适合自己,才不至于闹出“东施效颦”的洋相。
  适合自己,就是看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感觉到美好,也明白自己的特质,懂得“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道理。
  适合自己,是一种合理的安排,是避开失败和走弯路的一种选择,是结合自身条件的客观选择。  
    人生中,有时候,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也不一定就适合别人。所以,只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合自己的发展,那就是最好的人生。
  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选择教师的道理也一样,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但在现实中,许多家长盲目攀比盲目追求,以为把孩子送去名校孩子就一定能够成功、就一定能够成才,有的家长甚至不惜重金把孩子送进名校,其结果是花了钱不说,孩子也从此变得自卑、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真的是应了“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古话!


参考文献:

[1]夏晋祥. 用生命激励生命—“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40

[2] 夏晋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5-04-29

[3] 夏晋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33

[4]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词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

[5]柳斌.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J].人民教育,1997(03):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