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发表时间:2019-10-31 11:33 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人存在的意义恰恰就在于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教育的真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人—物”关系,而是“人—人”关系、“你—我”关系,否则就会陷入把一方当作物来操作的境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构筑知识和人生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现实的交往互动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智慧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背诵记忆和考试的场所,使受教育者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处在生活世界中的受教育者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师生的课堂生活变得单调、压抑、沉闷,缺乏应有的师生生命活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讨论由来已久,其不足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与手段的不适应上。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社会体制的原因,更有教学条件、环境与水平的制约。本文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及高职类大学生的实际,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提出几点改进的策略。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内涵及其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为二种典型的客观存在,一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然”存在,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然”存在。从“实然”来看,它体现为“知识课堂”,从“应然”来看,则体现为“生命课堂”。所谓“知识课堂”是指在“知识中心”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活,它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活异化成为了一种单调的“目中无人”的缺乏生命气息的以传授知识、完成认识性任务作为中心或唯一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而“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健全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1] 要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特征,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与“知识课堂”、“智能课堂”的差别,不妨先来看一个比喻:比如要让学生掌握“1+1=?”这一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教法:一种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1+1=2”;还有一种教师会启发学生说“1+1=?”;第三种教师会设置一个学生预想不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1+1=0”!去激励学生自己带着自己的价值、体验、理解去主动思考、讨论、探索。我们认为第一种为“知识课堂”,第二种为“智能课堂”,第三种为“生命课堂”。从以上的比喻我们可以概括“生命课堂”“知识课堂”、“智能课堂”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从教育价值取向上看,“知识课堂”强调知识本位,“智能课堂”强调智力与能力,“生命课堂”则不仅强调知识与智能,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等健全心灵的培养,更加关注师生生命的发展;(2)从教学目标上看,“知识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智能课堂”则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智力能力,“生命课堂”则既看预设性目标,更看生成性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完成预设好的教案,更加重要的是同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共同经历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3)在教学方式上,“知识课堂”的课堂教学重“教”不重“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学习,教师“教”学生“背和记”。“智能课堂”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导”,学生跟着教师和教材的思路“学”。“生命课堂”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教”、有“导”,更加重要的是倡导教师要去积极地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地学、互动地学、自我调控地学;(4)在教学内容上,“知识课堂”强调吃透教材,“智能课堂”则要求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生命课堂”则倡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示例,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通过“有字的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外部广阔世界这一“无字的书”,把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时间和空间都无限的课外学 习、终身学习;(5)对教学过程,“知识课堂”体现的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智能课堂”则体现为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会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而“生命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6)对教学结果,“知识课堂”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智能课堂”重视的是学生“会学”。“生命课堂”倡导的是不仅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有没有“学会”,还要看学生有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会不会学。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7)在师生角色特征上,“知识课堂”上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角,是演员,学生的角色是无知者,课堂的配角,是观众。“智能课堂”上的教师角色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导师”。学生是被引导者和学习者。“生命课堂”倡导的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8)在师生关系上,“知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主宰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智能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9)在评价与管理上,“知识课堂”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奖惩。“智能课堂”评价的主体也体现一元化,评价的内容不仅有知识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智能发展的评价。“生命课堂”倡导评价多元化,包括主体的多元、对象的多元、内容的多元、手段与方法的多元等。(10)在课堂文化上,“知识课堂”体现的是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表现于课堂上的是圣者、贤者、智者的至理名言、感人教诲。“智能课堂”已开始关注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但表现于课堂上的主要还是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生命课堂”倡导的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个性与风采的课堂文化,表现于课堂上的文化主体是学生的感悟和价值追求,是学生的诚挚话语和稚嫩图画,是优秀学生中蕴涵着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这种课堂文化平易近人、容易理解、切合实际而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深奥难懂!这种课堂文化更容易融通学生、亲切学生、激励学生![2]
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形态尽管一直都存在着对“以学生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理想追求,但现实中的课堂形态的主体实质是一种知识课堂,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为了单边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校”成为了“教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课堂忠诚于知识,但却忽视了人的实际需要;追求教师教学的可操作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社会的科技体制理性,却没有了师生的精神交往。其结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走向了其反面,成为了“学”的阻碍力量。使课堂教学逐渐教条化、模式化和静止化,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异化,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学生的情感被忽视,生命的灵感被抽象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课堂所固有的弊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暴露出来并因此陷入困境。 (二)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构建的基本原则 思想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缺陷包括:(1)只把受教育者当作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去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世界和主体需要,以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体系,而不是从学生内在的道德状况及需要出发;(2)或者总是抱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抱怨学生“这个不行”、“那个不是”,死守过去已有的经验和教条,而不是从时代的发展变化来把握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3)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泛政治化倾向严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跟着时事政治走,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致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与沟通,教育缺乏应有的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首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
灌输者和教育者主要的不同,在于他们对人的态度。无庸讳言,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受教育者一方是极其被动的,教育者只关注普遍的思想政治理论原则、规范,而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引导和共同建构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方面注意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使受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和积极建构者,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思想政治理论并不是目的,“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无论对我们自己还是对他人而言都是一样的”。[3]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做到“目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由一个训导者转变为一个导师、一个朋友、一个热心的助人者。
2、 应遵循“主体性”与“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将学生视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生命主体。生命是在生活中展现,在生活中成长的,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就一定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活动是生活的载体,关注生活就要关注活动,将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活动中去,成为他们人生的阅历,即内化成他的人生信念。
学生想做有道德的人,重要的在于体悟,而非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技巧,而体悟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因为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活动过程是活动主体的个性创造力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活动,个性的创造力、情感、天赋、审美鉴赏力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中。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着、发展着个体的潜能、情感和素养。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没有活动经验的支持,学习到的任何知识,在社会实践面前都不会摆脱纸上谈兵的命运。只有经验过的世界,人们才可能建立真正的自我把握感和自我胜任感,有自我把握感和自我胜任感的支持,才会在情境适当时显示出才能。活动经验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学生活动经验越广泛,实践煅炼的机会越多,智力的发展就越好,能力获得就越巩固,人生的情感体验就越丰富。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需要提供知识,更需要提供广泛的经验世界,以利于学生智能、道德的发展。
开展这样的活动,首先要尊重学生,知道、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喜怒哀乐是由什么样的活动牵引出来的,基于此而开展的活动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了起来,感受道德,选择行为方式,践行道德,并在活动中发展品德,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所以强调实践性,实质在于人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丰富经历,丰厚经验,丰腴人生体验,才能不断地发展人际生态情感与能力,才能使人的一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4]
3、 应遵循“序列性”与“适切性”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序列性”与“适切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应遵循青少年儿童年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按由浅入深的原则构建,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序列,以避免出现“小学接受大道理深奥不懂”、“大学接受小道理幼稚不听”的现象。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施以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化及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也就是将“序列性”和“适切性”相结合,使我们的施教可以走进学生们的心中。
4、 应遵循“就近性”与“载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就近性”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规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而非是高不可攀。所谓“载体性”原则,即是将空洞的条文附着在生动形象的物体上,让学生有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在感。将“就近性”和“载体性”的原则结合起来,就是避免思想政治理论“高、大、空”而实现“近、小、实”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老师依据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深圳特区和学院本身的实际以及高职生的特点,积极进行了院本教材的建设,编写了充分体现“三同”即“同城、同龄、同群”和充分体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校本 教材,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生活化、情感化、激励化地学习。
5、 要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特别是当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内在道德状况及实际需要不一致时,更应该是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有水平,尊重学生,选择学生可接受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还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进行,如多进行职业道德、信息道德、网络道德内容的教育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牵涉的因素很多,包括教育观念、体制、条件,还有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排、学生天赋及身体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学生原有的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生同教师之间的关系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最根本的是依靠教师,教师是“生命课堂”的主要实施者,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决定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学生的积极活动是其实现基础。因为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去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构建,实现主动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教学的关键或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活动,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拓展学生的时空。同时给学生提供适量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和活动条件。[5]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具体操作策略是:“知识靠体悟”、“能力靠互动”、“情感靠熏陶”。这种操作策略要求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造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直接的知识和经验、提高智能、心灵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的课堂教学“读、记、议、讲”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环节分为“读、记、议、讲”四环节:“读”即让学生多读各种案例材料和其它相关的理论材料;“记”即学生读完后将自己的感想、体会、建议及读懂的没读懂的都记下来;“议”即学生将自己记下来的各种问题先自己思考后再将不懂的交到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拿到全班讨论,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讲”即教师根据学生前面三个环节学习情况,依据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涉及和没有完成的三维目标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再讨论或由教师直接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前面三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生充分的读与议后,教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存在状态,为老师的下一步的“讲”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后一个环节则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精神。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为创设情景,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时又将课堂向生活开放,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激励者欣赏者。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创造、需要和情感都充分地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这种课堂,由于师生的生命价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也就成为了学生应用知识进行表演的舞台,成为了师生能力发展与智慧展示的场所、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夏晋祥.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夏晋祥. “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
课程·教材·教法.2008.(1).
[3]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7.
[4]刘慧,朱小蔓. 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 教育研究.2001.(9).
[5]黄根东等编著. 活动与发展:活动教学实验研究[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