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教育部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这些教育格言,真的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吗

发表时间:2019-12-19 12:49作者:夏晋祥

    “格言”,在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


  应该说,格言既然是“精华”,是“睿智”,是“法宝”,那么它一定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同样的,教育格言是教育前辈机智的精华,是教育前辈汇成的睿智,是广大教师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它也一定是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的。


  但是,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教育格言,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还振奋教师热情,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要倒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需要有一桶水……”,确实是,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知识要丰富、要有奉献精神、要为学生规划人生。


  但细究起来,你就会发现,在这些教育格言中,我们的先辈们,只看到了教师的作用,却没有或较少看到学生自己的作用。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一个人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丰富,最根本的是靠学生本人的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教育(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教师帮助规划,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自我规划;他们不仅需要教师倒水给他们,更加重要的是他们本身就是一口井,自己能够“自来水”;他们当然需要教师来照亮人生,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就是一个自燃体,能够自己发热发光……


  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正是由于学生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学生才可能现实地成为实际活动着的、实践创造着的主体,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意愿追求和塑造着理想世界;其二,学生生命个体是“能动的存在物”。学生作为“能动存在物”,体现在学校生活中,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都可以创新、潜能无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教育尊重了学生的这些特性,就等于是保护了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其三,学生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存在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体现出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强调对生命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并把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当成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并以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而加以开发和利用。


  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人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他们,使他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罗杰斯还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虽然这中间的每一个因素有时候均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是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