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教育部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目中要有人,走出功利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19-12-25 14:05作者:夏晋祥

  如果我们要对人类的工作难易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话,可以按复杂程度为标准,把人类的工作划分为人一物,人一事、人一人三个层次,教育工作当然是属于一种人与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的活动,其复杂与崇高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中,“人”不见了。


  一方面,学生成为了“自然之物”,成为了一个“容器”,教师可以任意处置,可以任意摆布;


  另一方面,学生成为了教育之奴、“分数”之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生活而教,而是为升学而教;我们注重考试需要什么,而忽视未来需要什么;我们没有真正关心孩子作为“人”的需要,作为未来创造者的需要,教师目中无人,把知识当成了教学唯一目标,把分数当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第三,教育成为了“工具”。教育成为社会的工具,就只能实现其外在价值,而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即提升人自身方面的价值。在现代,尽管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但被提高与重视的是什么呢?“被看好的只是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个人社会地位的彰显。除此之外,教育便没有了立足之地,没有了任何发言权,没有了理论依据”。教育成为工具后,表面上看是提出了自我价值,实际上是丧失了自我,从此没有了自我、自主、自尊、自信与灵魂。对此,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教育成为工具后,自然地,教育的对象一人也就成为工具了。工具性教育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工具,表现为工具性教育,“教”人去追逐、适应外在世界,“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但却对教育本体功能即促进人身心健全发展的功能放弃了作为,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目中无人”的教育,为何能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久占一席之地呢?


  教育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但人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基础与前提的,那就是首先人必须要生存下来,所以教育满足人的需要,首先是满足其生存的需要,教育必须为有用而进行,教育必须发挥其保存人类自身和个体谋生的价值,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人类“为生存而战”的残酷现实,必须为社会服务,传授人类社会生存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为生存而教”,否则别说教育,就是人类自身都将难以为继。彼时彼刻,教育沦落成为社会和人类的“工具”,是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合理性。


  而人类“为生存而战”的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使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并未完全地脱离“为生存而战”的现实,放眼看当今世界,生活在饥饿、贫困下的人们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许多学校的教育,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就业而“目中无人”!实实在在地,教育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教育的竟争来自于社会的竟争,生存的竟争!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精神需要的提升,对于教育的需要,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已开始从以生存价值、功利价值为主转向以满足精神需要为主,人们随着温饱的解决逐渐把精神的完善作为追求的目标,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这种教育“不是因为它有用或必需,而是因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此时此刻,人需要教育,不是为了谋生或成为社会期望的人,而是为了自身的精神需求,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为了自身未来的长远发展,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为享受而教”,理应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是,社会历史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并没有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内在动力,教育仍旧在走着自已的道路而“目中无人”;仍旧在沿袭已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而注重分数;仍旧在“知识课堂”的框架中而不能自拨。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里,马克思把“自由”归结为类生命的特征。自由的生命不是超验的,而是体现在人的活动中。“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而教育,恰恰就是这种让人类通向自由的“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引导人自觉求真、求善、求美而造就“自由人。真的教育,教人掌握真知和探索真理的方法,具有科学探索的精神,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地认识客观外部世界的过程,它为人们自由活动奠定了基础。善的教育,教人追求合理的目的,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美是真的超越和善的统一,美的王国就是自由的王国。在个体的活动具备外在尺度(真)和内在尺度(善)后,就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世界。美的教育,不是教人一种美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美的教育过程中,使精神上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教育,通过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从而造就了一种自由人格,造就了活动中的自由人。


  教育关注人,关注生命,是由于教育起于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与人的生命和生命历程密切相关。教育的开展既需要现实的基础——生命个体,又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教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命现象,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教育。人的完整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人的生命的自然特性决定了教育“何为”的界限,同时,人的生命的超越特性又为教育“为何”留下了大有作为的空间。教育受制于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必须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人的生命特性决定,对于生命的理解必须“以人的方式”才能把握。20世纪生命哲学家关于生命的思考就证明了这一点。生命逐渐从纯生物的含义演变为具有本体色彩的哲学术语。生命从其本能的生物学意义逐渐演变为冲动、直觉、情感和欲念,具有越来越浓的非理性色彩,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理性是比理性更加基础的东西,生命的非理性是理性寄居的土壤。同时,生命也是人存在的原始起点,意味着人原始的完整与和谐。它不是外在地给予的,而是人的存在直接和内在的呈现过程。换言之,不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外在生命,而是作为反思主体的人内在地体验、领悟到的生命。体悟、直觉、反思是把握生命实在的内在基础。这种内在生命超越了外在生命的被动性,获得了主动参与的能动性。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教育和生命的关系,力求使他们达到高层次的默契与和谐。


  不仅如此,教育在提升完善学生生命的同时,也在完善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在为学生生命奠基时,恰恰也在为教师的生命奠基,在“生命教育”观念里,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在“生命教育”里,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照亮教师自己……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心点燃心的燃烧,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教育就是在这种对话与碰撞中,充满了对教育的理解,充满了对心灵的关爱,学生们,因为这样的关爱而成长,教师们,因为这样的碰撞与关爱而幸福!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美,已迈入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应该坚定地履行着我们本真的职责:赏识生命,激励生命,成就生命!去让每一个经历教育的人们享受教育。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深深的祝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