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及其特征发表时间:2020-02-11 12:54 (一)教学模式及其要素 任何一个模式,必须首先回答它是什么,为什么要搞,以及如何来搞,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 所谓“模式”,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①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的课业,选择教材,提高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设计。在我国,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介绍国外教学模式的理论,并进行研究和实践。当前国内对教学模式有三种观点: (1)教学模式与教学程序基本同义。如“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②。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组合同义。如“教学模式为特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某种特殊的情境”③。 (3)教学模式类似教学设计。如“教学过程的模式,简称教学模式,它作为教学理论里的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的程序”④。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它一般包括下列五个要素。 1.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即指导教学活动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依据。有的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可能开始时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但在对教学经验系统概括时,总有其指导思想。例如,我国中学、高校普遍使用的讲授式,建立于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 2.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即预计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及其它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凯洛夫等人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其目标主要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中选出来的示范性材料,能举一反三,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教学内容。每种教学模式都以其特定的指导思想和对教师、学生、教学手段的特定处理方式为基础,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不同的教学模式往往对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不同要求。例如,程序教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要求教材按小步子编排、循序渐进、及时评定学习结果。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主张有三个特性: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4.师生结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师生关系,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的大脑、感官、四肢协同活动,怎样处理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不同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认识和安排。 5.操作程序。即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独特的操作程序,确定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在时间顺序上的实施。例如程序教学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小步子,每一程序学习一小步教材,回答机器或程序课本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强化,再进入下一程序学习。⑤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研究和探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效益。教学模式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1. 理论价值:首先,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由于教学理论抽象而教学实践具体,就使得两者“远距离”结合产生一定困难。而教学模式比教学理论层次低,较为具体,简明易于理解,运用;同时,它又比教学经验层次高,较为概括,系统。因而,教学模式可作为理论与实践沟通,结合的“桥梁”。其次,教学模式可为丰富教学理论提供源泉。最后,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具有补充功能。 2. 实践价值:首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模式可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更利于切合不同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类型及其现代化的思考 综观课堂教学的实际,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对具体的丰富的课堂教学进行抽象概括,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模式划分为“生命课堂”“知识课堂”和“智能课堂”三种。所谓“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健全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而高职类院校的“知识课堂”和“智能课堂”则是指在“知识中心”和“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高职类院校的课堂生活,它把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异化成为了一种单调的“目中无人”的毫无生命气息的以传授知识、完成认识性任务作为中心或以传授知识培养智能作为唯一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走向现代化,我们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走向现代化,前提性的条件就是要科学的教育观念到位,科学地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终极功能是培养人的健全的心灵、高尚的品德,这在教育学界早已无疑义。但在教育的实践中,离教育的本质限定越来越远,有些教育实践甚至和教育的本质限定背道而驰!其实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终极的目的,教育(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还是其他什么教育)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把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当成人的最高目的。培养人是教育的最本质特点,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之所以讲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教育把工具性的目标当成了根本的目标,把工具性的质量当成了根本的质量;教育一旦遗忘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而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对其自身而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社会而言,缺乏促进与推动作用甚至会带来相当的危害!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走向现代化,要求教师应该有新的教学模式观。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模式观应该是丰富多采的。课堂教学有模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特定背景,总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那种把某一位教师经常使用、又很成功的教学模式作为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的做法,其实是既不科学又不明智的,因为这样做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限制了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一个教师,不要只对一种模式情有独钟,甘愿为一种教学模式而默默奉献,那样会限制自身发展,使自己可能成为一种模式的“牺牲品”。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模式,应该加以评判、选择,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也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教师不应只是教学模式被动的操作者,同时也是教学模式主动的构建者。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一定教学情境和条件下比较适宜的模式,而没有最好的模式。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要走向现代化,构建教学模式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以下突破: 1、价值追求:从知识获取走向生命的充分发展。过去,我们把人的发展简单化为知识获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唯有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充分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把人的生命的充分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 2、本位状态:从物化固态走向人化活态。对于教学模式,人们往往把它当作物化了的固定格式,拟出了多种稳定模式,使它们大多在课堂上难以实施,束之高阁者比比皆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自主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多种特征,在它所提供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现代教学模式不再是“标准样式”、“稳固结构”了,它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交互性等多种特点,呈人化活态。它处处贯串着人的精神,不但有智,而且有情。赋予现代教学模式感情色彩,将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3、操作实践:从机械照搬走向智能运作。当今不少教师教学总是照搬已建好的模式,教学结构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往往不相融,出现不少专家痛斥的“程式化”、“刻板化”倾向。实施具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不应是机械照搬,而应是智能运作,应按以下三步进行系统构建:一是意向设计,即根据教学对象和学习内容,按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特点,进行理论设计;二是技术构形,将拟好的教学模式方案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融贯,制作出或设计出相应的课件,使教学模式有“形”、“声”、“色”;三是创造实施,紧扣信息技术非线形、无结构、相互交涉性、可编辑性等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也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时,一要遵循学习的过程规律,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予以“完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建立的教学模式只有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融洽,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①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②刁维国. 教学过程的模式.教育探索,1989(2) ③温世顿.教育心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81.269 ④吴恒山.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辽宁师大学报〈社科版〉.1990(3) ⑤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