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各项规章制度也一步步落实。2014年,教育体制改革之路还将继续深化落实,尽管这一切并非易事,但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阐述也令公众对破解各种教育难题充满希望!2014年我们对教育改革有许多期待,其中 期待“减负”不再是教育的“乌托邦”是我们的重要期待之一。但“减负” 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永远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也是一场影响全局的没有终点的教育变革, 需要教育工作者去进行长期的探索。
一、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必须进行“ 减负”, 这样提问题的方式本身就设置了一个前提: 现在学生的根本问题是学习负担过重或内容过多, 也就是说, 着眼点在于负担的量而不是负担的质。更重要的是,这种反思方式的结果必然使得我们只能从减轻负担的数量去想对策、找出路,而不是从改变“负担”的性质和结构上去思考问题。事实上,重要的恰恰是负担的性质与结构问题,即更加重要与紧迫的是具体地分析中小学生负担的结构与性质,并从中寻找导致这种负担的根本原因。对学生的负担我们笼统地谈过重还不如具体地谈,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现在只是偏重书本、记忆、分数,而忽略了它更本质的东西——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知识、分数对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适意地生存,关键不是知识量的大小,而是学会学习,学会适应。仅就学会适应而言,绝非知识广博量大就适应能力强,而是基础扎实。而人要有知识和能力是跟他们心理是否健全存在必然联系,只有对他人对社会有情,能克服各种困难,具有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远大理想的人,才具有自觉学习自觉奋斗的永恒动力,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恰恰是在这方面缺乏“负担”,以至造成现在学生负担的倾斜:一方面是空前沉重的机械化的作业负担、重复练习负担、死记硬背负担、分数负担、考试负担;另一方面是空前轻松的社会责任“负担”,“爱心”的“负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负担”。
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作业量过大、学习任务过重吗?应该说这只是学生负担过重的表象。事实上,真正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并不在于此,古今中外无数教育事实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郑板桥拿起画笔、陈景润钻进数学、福楼拜写起小说、斯坦麦茨隐身斗室研究时,此时此刻尽管学习研究的任务多、时间长,但一切烦闷与焦虑、一切心理负担都与他们无缘,因为真正爱好的“天地”是人最自由、快乐、幸福的世界。
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儿童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喜欢探究“是什么”开始,发展到喜欢探究“为什么”,到最后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都表明,学习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但据“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研究”发现,63%的独生子女缺乏认知需要, 不愿意学习。为什么呢?答案只能从学校教育内部去寻找。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现实中的教育, 它是不是在忠实履行自己的根本职能? 事实上不少学校的教育已简单等同于考试的要求, 考什么教什么, 怎么考怎么教;教育已沦落成为了一种工具—— 学生升学、就业的工具。矛盾由是产生: 一方面我们期望的教育是:“一切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发展个性, 开发潜能, 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实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目标”。另一方面, 现实教育的“致命的弊端是压制人的潜能的发展, 尤其压制了有才华的人的发展” 。现实中的教育在许多方面,其实不是在培养人, 而是在压抑人、摧残人, 甚至是扼杀人。具体表现在: 教育观念上是人才观的单一;教育目标是脱离学生实际的高期望, 发展强调整齐划一; 教育内容上陈旧、落后、繁琐的内容充斥教材和课堂;教育方法上则更是不尊重学生、目中无人的满堂灌, 重复枯燥的简单练习和死记硬背、加班加点。这种不尊重学生个性的被动教育, 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强制教育, 不讲究教育教学方法的野蛮教育, 才真正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
二、
找出问题正是为了解决问题, 要真正让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靠减少课时、减轻作业、甚至是取消考试等治标而非治本之策是远远不够的。“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没有终点, 需要我们进行一场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大变革。它的任务是长期的,时间是无限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教育变革。
( 一) “减负”的前提和先导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革新, “减负”只会流于形式。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 首先我们必须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办教育? 只有先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走上歧路,才不会变成“非教育”。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旨归。“教育的基本作用, 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尊重个性, 发展个性”。当人在教育的哺育和滋润下, 个性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时, 教育就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学校将真正成为学生的家园和乐园。其次, 在人才观上, 要破除学而优则才的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 踏实勤奋做出成绩的就是人才的观念。再次, 在教师角色观上, 应该明了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育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要确立学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激励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学生主体活动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本为中心, 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造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条件,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直接的知识和经验。在师生观上, 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热爱学生, 要发扬教学民主,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知识观上, 应该让学生学习那些最基本、最具迁移力的知识, 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提高学习效益, 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
( 二) 教育内外体制的现代化是“减负”的根本
制度是行为的指挥棒。学生负担过重与其说是落后的教育思想在引导, 不如说是落后的教育体制所致。要让学生的负担真正减下去, 有赖于建立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包括用人制度、办学体制、考试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现代化。
用人制度上是重能力还是重学历, 是重知识还是重见识, 是惟才是举还是文凭至上, 这对人的智慧和精力的投向起决定作用; 在办学体制上是单一的办学体制还是多样化的办学体制, 是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 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还是一种办学模式, 决定着学生能否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 在考试制度上是“一考定终身”、难进易出还是“宽进严出”, 这也影响着减负; 在评价制度上是用一种标准来评价各种各样的学生、“以分量人”还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评”,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还是以学生的健全发展来评价教师和学校,这决定了教师和学校的价值取向和时间精力的投向;在管理制度上, 首先是对教师管理上, 是引入竞争和流动制度, 优胜劣汰, 竞争上岗,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还是大锅饭一起吃、教好教坏一个样, 这决定着教师搞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是在课程设置上, 是重视单一的学科课程还是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紧密结合, 加大课程的弹性, 重视学生的差异, 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这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上, 是重记忆还是重发现, 是重灌输还是重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是重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还是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负担加重还是减轻的影响因素。
( 三) 社会和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是“减负”的物质基础
教育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与我们教育的功利性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改变居住身份和社会地位; 第二, 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手段, 进入高校后,显在的潜在的利益实在诱人,这也就难怪升学的压力会那么大, 竞争会那么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直接缘由于国家的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公民接受教育欲望的无限这一矛盾,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社会财富的有限性与人的各种需要之间的矛盾。 “减负”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和教育财富的极大丰富。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 教育资源受制于社会资源。国家固然可以在投资比例上增加,但却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教育经费, 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高、经济的不发达, 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基础的打牢和扎实, 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是我们全社会都必须要有的一个清醒而又基本的认识。
总之, 作为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既然教育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那么, 减负也就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 它不可能通过一纸文件、一道命令就可以得到根本的、彻底的解决。需要进行长期的教育内部的改革: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努力实现教育体制的现代化;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让学生把学校当成乐园, 学得愉快, 学得成功; 加强师德建设, 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教育内部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 决定了“减负”的任务是长期的。我们说“减负”需要教育内部进行长期而又艰辛的改革, 但“减负”又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 因为培养人确实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工作, 人的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是需要人类自身去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作者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教授,留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