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教育部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导论:生命课堂的提出

发表时间:2019-10-21 11:09作者:夏晋祥

1、生命课堂的研究背景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语)


  一、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明确提出的。生命教育的兴起缘于人们对现代社会种种弊端的反思:19世纪以来科学理性主义迅速发展,遮蔽了人的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人的精神世界被疏离,精神生活日趋贫乏,人生方向渐渐迷惘。“知识与生命根本脱节,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产生了许多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

1989年,日本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

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其生命教育从宗教的角度开展,内容涉及宗教教育、德育、伦理、公民教育等二十几个科目,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也提出了一些生命教育的见解。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需要通过古今轴线的纵横分析和中西轴线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挖掘生命教育的资源。二是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实践。目前,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有待继续探索。二、考察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它体现为二种典型的客观存在,一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然”存在,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然”存在。从“实然”来看,它体现为“知识课堂”,从“应然”来看,则体现为“生命课堂”。所谓“知识课堂”是指在“知识中心”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课堂生活,它把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异化成为了一种单调的“目中无人”的缺乏生命气息的以传授知识、完成认识性任务作为中心或唯一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而“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健全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我国的课堂形态尽管一直都存在着对“以学生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理想追求,但现实中的课堂形态的主体实质是一种知识课堂。知识课堂忠诚于知识,但却忽视了人的实际需要;追求教师教学的可操作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社会的科技体制理性,却没有了师生的精神交往。其结果,是“教”走向了其反面,成为了“学”的阻碍力量。使课堂教学逐渐教条化、模式化和静止化,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学生的情感被忽视,生命的灵感被抽象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传统的知识课堂所固有的弊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暴露出来并因此陷入困境。


  基于对传统课堂模式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等弊端的批判,教育理论界有研究者提出“课堂重构”的理念,其要点之一就是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叶澜教授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夏晋祥教授也在《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年第1期)》撰文明确地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并探讨了课堂教学形式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的理论意义及现实的迫切需要。


2、生命课堂的研究价值

  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人存在的意义恰恰就在于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教育的真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人-物”关系,而是“人-人”关系、“你-我”关系,否则就会陷入把一方当作物来操作的境地。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构筑知识和人生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现实的交往互动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智慧的过程。但现实中“异化”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只是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师生的课堂生活变得单调、压抑、沉闷,缺乏应有的师生生命活力。


  为了改变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只见知识、分数不见生命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帮助当今的中小学生自觉地赏识生命,激励生命,成就生命,并不断追求生命的完善与超越,为其今后长远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就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展开研究。通过研究,了解并掌握生命教育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整合的具体操作方式;通过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人类广阔深厚的文明成就,在学习中感受人性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领略世界的丰富与神奇,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


3、生命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


理论研究

1.   生命课堂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本质及课堂教学的有关论述;

2.   通过调查问卷、心理咨询与测试、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研究学生,进而在教学中依据学生;

3、构建课堂教学“读、记、议、提” “生命课堂”教学新模式;

4、教学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改变,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适当尊重和依据学生;

5、教育方法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遵循“主体性”与“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过程;

6、通过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探索生命课堂的实施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供操作的策略,以求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精神与知识的共生;

7、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丰富的、高品质的问题情境的策略,明确此种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激励教师积极的生命教育实践;

8、探索针对学生开展渗透生命意识的主题教学的指导策略,以期拓展学生的视野,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感悟生命表达生命,提高思辨能力;

9、探索如何构建学生的人格精神意识,以激活学生的心灵自觉。


实践研究

1、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生命课堂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研究方式强调教师与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教科研,协同攻关、共同研究;研究程序是自我反思;具体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研究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通过生命课堂研究与实践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形成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辐射中心

  通过“生命课堂”理论与实践地的不断深入,带动深圳市乃至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辐射中心,以引起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3、积极开展应用与开发研究,聘请有关专业人士进行专业设计积极进行网络平台建设,如基于新课程的“生命课堂”手机微信公众号、“生命课堂”电子网站建设等。微信和网站栏目可以包括如下栏目:“生命课堂”理论、“生命课堂”课堂教学视频、名师论坛、他山之石、成长感悟、特色创建、专业培训、在线答疑等。生命课堂网页既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扇辐射的窗口,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宣传推广,逐步扩大“深圳市’生命课堂’研究与推广中心”人文基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


4、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滚动式推进。理论研究领先,然后根据研究假设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论与形成实践模式;坚持群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对实验班级和部分实验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综合分析实验对象的生命发展状态,通过试验来检验研究假设。同时辅之以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积累丰富的研究资料,不断加深理论研究。


分享到: